浅析林昭的几首诗
- Ken
- Feb 17, 2019
- 3 min read
Updated: Mar 30, 2019
林昭,原名彭令昭,1932年生于苏州书香门第(父亲留英,民国时代学而优则仕考成吴县县长;母亲是1946年国大代表)。小时就比较独立叛逆,比方1949年后,为与代表旧制度的父亲划清界限,抛弃父姓,改名林昭。
她50年代初以江苏省状元身份入北大文学(新闻)系。在北大因是《红楼》编辑而出名被称为“林姑娘”的林昭文笔不俗。只活到三十多岁的她以后来60年代作为思想犯在监狱里写出几十万字的诗文(很多由自己鲜血写成)著称。本文只谈一谈她“赠张元勋诗”三首和最后一首“绝命诗”。
赠张元勋诗其一(1957年9月)
醉不成欢愁依旧,
思绪缤纷共相就。
弄章琢句涂鸦满,
暗风入窗凉初透。
水深浪阔君知否?
冠盖京华斯人瘦。
霏霏无尽江南雨,
梦回冷泪湿薄袖。
林昭是个心直口快、思维独立的人。1957年秋,有这个性格的她在反右运动中,与北大同学张元勋等一同落网。同病相连,写出此诗与朋友分享。北京入秋的阴雨凉意,让她想起家乡连绵不断令人心烦的梅雨天气。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惆怅。
其二(1960年秋)
楚头吴尾劳相关,
顾影低徊敛鬓鬓,
困顿波涛佳岁月,
堪憎勿怪人争避,
太冷应疑我最顽;
粉黛滔滔皆假面,
笑君犹自问庐山。
林昭又是一个认了理就“宁死不屈”的人。打成右派后,别人大多老实了,被遣返回家的她却继续固执己见,终于在1960年秋在苏州郎当入狱。此时她想起从1957年就开始远在他乡同样服刑的张元勋,写出这诗赠之。几年下来,好像更明白自己的固执与世人的格格不入,心里比以前反而坦然。
其三(1966年5月6日于提篮桥监狱)
篮桥井台共笑之,
天涯幽阻最忧思;
旧游飘零音情断,
感君凛然忘生死。
犹记海淀冬别夜,
吞声九载逝如斯;
朝日不终风和雨,
轮回再觅剪烛时。
1966年5月6日出狱不久的张元勋去上海监狱看望林。他是被当作“改造成人”者派去说服林昭赶快服从改造的。彼时死不悔改的林刚刚开始被加了新的20年徒刑。两人上次见面还是九年前遥远的北京海淀。一对难友在这种地方相聚,感情分外复杂。诗里有忧有笑,谈到生,也提起死。这诗显示林昭没有丝毫悔改之意,并准备与朋友和这个世界告别的心境。
果然,不足两年,1968年4月29日,林昭以现行反革命罪被毙于上海龙华机场。
一说这是林昭生前最后一首诗。一说行刑前一日,她仿汪精卫《被逮口占》写出的五言绝命诗,才是最后一首:
青磷光不灭,
夜夜照灵台。
留得心魂在,
残躯付劫灰。 他日红花发,
认取血痕斑。
媲学嫣红花,
从知渲染难。
70年代末铺天盖地平反“冤假错案“的日子里,林案被掀出来,上海法院却迟迟无法断定。我认为除了政治原因(她的政治主张60年后的今天可能有人谈论但被采纳还需若干年),也存在着按中国现今思维方式判断一个人言行,对林昭的深深不解。50年代被打成右派的有很多(如北大近20%人划为右派),绝大多数人运动面前一要么吓得痛改前非,要么至少表面上做出悔改样子,以寻得一条活路。连表面文章都不肯做的极其少数。象林昭这样无法昧着自己良心选择公开抗争,甘愿直接去送死的,几亿人里面屈指可数。
上海当局最终结论:林昭是个脑子出问题的精神病人,被误杀了。这样,一个昔日的状元,全国顶尖大学里冒尖的才女,先为了自己言论入狱十年,并被剥夺生命。后来被“平反”了,却以疯子的名声盖棺定论。
斯人已去,留下诗歌让后人阅读、思考与评断。

Comments